“拼房”需适度,莫让教育“望楼兴叹”

  发布时间:2014-11-14 14:17:24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各地房价出现环比下降态势,而一些地方的学区房却成为“房坚强”,逆势上涨,甚至供不应求,从炒房变成炒“期权”。记者在北京、广州等地采访发现,有人花135万买个4.4平方米的房子,根本不能住,只为给上学买个进门证。即便如此,仍一“坑”难求。(北京青年报 11月10日)

  学区房,顾名思义就是学校边上的房子。在我的记忆中,学区房仅仅只是家长为了方便孩子学习,照顾孩子生活而刻意在学校附近买或租的房子。然而随着取消共建,严格按学籍、户籍就近入学等政策的施行,学区房似乎变得不那么单纯了。根据“就近入学”相关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凡片区内的适龄儿童皆可免试就读。为使孩子不输在教育的起跑线上,一些家长不惜花费重金购置重点学校的学区房,硬生生的“插”进就近入学的政策中。

  虽说就近入学的政策目标是为每一个儿童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遏制了家长盲目的择校冲动,从而改变“拼爹”的教育资源不公。然而此政策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资源“不患寡而患不均”问题。俗话说,前门拒虎后门进狼,教育的不均让学区房变相的成为炒作的热点,买不起学区房就享受不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这促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将购买学区房变成择校的“最后通道”,不惜用天价房换取进入重点学校的“门票”。这样的行为听起来似乎让人觉得可笑,所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却又不得不趋之若鹜。

  在如今“拼”成为主打潮流的时代,不管是“拼爹”,还是“拼房”,其归根到底在拼钱。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的择校费,学区房一套几百万元,抑或是每月上万元的租金。虽说择校不再通过以往的权钱交易和暗箱操作,但是市场化的择校让家长又再度陷入更加尴尬的金钱比拼。一边是学区房开发商肆意炒作涨价,一边是家长们疯狂跟风,所谓换汤不换药,择校、择房最终结果仍是有钱人掌握主导权,这与就近入学政策的初衷明显是背道而驰。 

  其实,要想真正意义上实现就近入学只有从根本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缩小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差距,才能平衡学区房的基础市场,才能使教育更加公正公平。

第1页  共1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