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是最好的调解

  发布时间:2021-03-16 10:35:40


    调解在人们的固有观念中是一门“说”的艺术,提出方案、讨价还价,调解成功或失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说”,但“说”与“听”作为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伴而生、对立统一。心理学认为,心理咨询最重要的就是倾听,而离婚案件中的调解工作,其本质上就是一种婚姻心理咨询。积极地倾听是调解的基石,想要达到调解成功的目标,就必须从倾听开始。

    破壳

    第一次被诉请离婚的被告,往往都会感到不知所措,同时伴随着挫折感和无助感,从而出现“什么都不理”的鸵鸟状态,反应到现实就是不愿意面对法官、不愿意提及案件、不愿意多说一个字。这种状况下的被告,身上裹着一层厚厚的外壳,如何正确处理被告的反抗情绪、破除外壳,是这类案件能否成功调解的关键所在。

    案件立案后,原告李女士几乎一天一个电话的问我:“什么时候可以开庭?什么时候可以离婚?”相反的是,我多次给身在外地的被告彭先生打电话询问他的想法,他却接的少,说的更少,经常是电话刚接通,他就不耐烦的说:“你不要给我打电话,我没有想法”,然后匆匆挂断。

得知彭先生在外打工,只有周六轮休,我选择这天晚上8点再次拨通了他的电话,我判断这时的彭先生结束了繁忙的工作、经过一天的休整后,当是一周中最放松的时刻。果然,接到电话的他没有以往的仓促和紧张,我没有第一时间问他对离婚的想法,而是问他近期的生活状况、在外地的工作是否顺利等,以降低其紧张、焦虑或恐惧的心理,促使他打开自己。在他情绪稳定后,我就开始绕着弯子问他与案件有关的问题,想不想孩子、有没有跟老婆联系…

    慢慢的,彭先生的话变得多了起来,我静静听并间插少许的提问,鼓励他充分倾述的同时帮他理清凌乱的想法乃至感受,让他在倾述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症结所在。当我听到他说:“是我的错,我不该赌博、还输了几百万,我对不起她、对不起孩子”的时候,我知道,彭先生“破壳”了。

视频调解时,彭先生迟到的悔恨没有换来李女士十年忍让后的宽容,但经历了“破壳”的他已经在之前的释压中重新认清了自己,此刻的他已然可以坦然的在同意离婚的调解协议上签下自己的名字。案件了结后,我鼓励他戒赌戒燥、承担起自己的重任、成为一个有担当的儿子和父亲,他这样回复我:“法官你放心,我一定会吃几年苦挣回钱来,能输几百万我就不会小看自己,为孩子、为爱,我会拼命的。”

    空杯

    与需要“破壳”的彭先生不同,大部分离婚案件的当事人会自然而然的把法官当成宣泄对象、大吐苦水,这时候打断是不明智的、任何话语都是无用的,只有倾听才是最好的说服,这源于空杯原理。

空杯原理是由实物空杯而引申的“情绪空杯”,实物空杯的意思是:欲加水入杯,必先空杯;水满则溢,水缺则进,水量守恒;而“情绪空杯”亦是如此:你想对他进行正面引导,首先要“清空”他的负面情绪,负存则正难进,负退则正前进,正负消长。

    一对70后夫妻徐先生和张女士,儿子早已成年,夫妻双方都同意离婚,但因家产众多,谁也不肯退让。首次调解的时候,徐先生在三个姐姐的加持下异常高傲、尽占上风,而张女士独身前来寡不敌众,双方对骂了半个多小时,最后差点打起来,调解失败了。很明显,徐先生和张女士对这段婚姻都有诸多不满,所以帮他们清空负能量是首要任务,“清空”后方可“加载”。于是,我多次分别找两人谈话,不需多言、只简单的问几个与案件相关的问题,剩下的都交给对方,让他们在这样的交流中充分的释放自己,此时释放的越充分,过后对他人的合理建议就可能考虑的越充分。我要做的,就是积极地倾听,适时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肯定、与对方“共情”,听双方的重合点与差异点,为更好的说服做好准备。

经过几次这样的交流后,双方“情绪”水杯内的负面情绪基本都已清空,而此时的徐先生和张女士也更加的信任我。再一次的调解,参与人只有徐先生、张女士和他们的儿子小徐,两人没有了第一次的剑拔弩张,双方都很淡定,我将两人就财产分割的差异点一一列出后,这就到了“说”大显身手的时候。最终,经过我的耐心调解,徐先生和张女士平静的达成了调解协议,一别两宽,各生欢喜。相同的是,我在案件结束后分别收到了来自徐先生和张女士的感谢,感谢我为这个案件做出的努力,双方还有一句一模一样的话:谢谢你听我说了那么多。

    情报与牵引

    除却以上夫妻感情确已破裂的状况外,还有一些当事人,他们诉请离婚或是因家庭琐事冲动行事、或是为挽回对方贸然行事、或是因被人怂恿茫然行事,简而言之,他们的问题不在感情,而是夫妻双方的认知冲突导致的。

    心理学上的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觉察、判断与评估。简单的说,自我认知决定了个体的行为,一旦自我认知受到挑战,个体就会觉得受到威胁而被动防御,对立也就此产生。要解决因认知冲突而产生的夫妻矛盾,就要溯本逐源、搞清楚双方的认知差异后,方可迎刃而解,而当事人的倾述是最直接、最快捷、最丰富的情报之源。

    这个案件的当事人就有点反常,胡女士作为原告却经常联系不到,约好了调解和开庭,到了时间她不来、电话不接、短信不回;反观被告赵先生,约调解说没空、通知开庭又说没空,结果调解、开庭那天到的却最早,真是一对别扭的夫妻。与赵先生谈话初期,因为对双方毫无了解,为避免触碰他的认知底线使谈话陷入僵局,我选择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结婚这么多年你有什么感受?”“你觉得你们相处的好吗?”等等,引导他更多的陈述自己的感受,发掘有效信息。对话中我发现,赵先生多次提到胡女士不打扫家里卫生、自己回家没有家的感觉,但又肯定的表达如果不是她提出自己是不会跟她离婚的,还看似自傲的说“我现在随便找一个都比她好”。随后,我采取了同样的方式与胡女士谈话,她的不满就简单多了,主要集中于“他老说随便找一个都比我好”“他看不起我”“他这样说我就更不会听他的”。

    显然,这对夫妻的认知差异就在于赵先生希望妻子对家庭的付出更多一些,但胡女士认为丈夫的沟通方式直接而死板、甚至有些伤自尊,导致自己无法接受、出现逆反心理。明确双方的认知差异后,我开展了进一步的调解工作:直接指出两人的问题所在并分别进行批评,通过这样压力输出的方式让两人最直观的面对自己的错误,并看到自己与对方的期望之间的差距,引导他们化解矛盾,拉近距离。在我说到“我看你两日子还长着呢,快回去吧”时,我第一次看到了胡女士的笑容,她略带羞涩的看着我,眼睛里亮亮的。

撤诉时,胡女士显得很高兴,赵先生还是那副故作骄傲的样子,但嘴角却是掩藏不住的上扬,催促着:“快点,别耽误人家法官的时间,我们还要去买菜接孩子。”

    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离婚案件的特殊性质导致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往往敏感而尖锐,调解工作的开展难上加难。积极的倾听可以引导当事人充分倾述、疏导情绪、释放压力、发现问题,是调解工作顺利开展最稳妥、最安全、最快捷的办法。虽然,并不是每一个离婚案件的调解都能成功,也不是每一段破裂的婚姻都可以被修复,但一个陌生的法官可以成为他们最安全的倾诉对象,庄严的法庭可以成为他们最放心的解压所,帮助他们认清自己、重新上路,去追求更好、更幸福的人生。

责任编辑:研究室    

 
 

 

关闭窗口